2013年9月30日

論亞斯伯格與程式人的共同特質- 金門大學資工系教師陳鍾誠

陳鍾誠老師 論亞斯伯格與程式人的共同特質-這篇文的書寫非常有『程式人』的特質(笑)~~

敘述完整清楚明白。對想初步理解何謂亞斯伯格者,可以快速簡單理解。陳鍾誠的圖表也處理的簡易吸睛。


老師所說亞斯伯格可能有在腦袋思考好程式,不必真的寫出來就知道哪個環節出錯,程式是不是確切可執行的狀況,在我認識的亞斯伯格青年中,確實有人有這樣的超能力。

不過文中所述男女比例,已經有新的論述。等到新論述比較清晰後,我們再來看原始論述會不會有改變。請拭目以待。關於傳統論述請參加以下的影片~~

《美麗心靈》學者症候群及自閉的關係,自閉症者為何會男多於女?

教授用簡單明白的提示方式,提供與亞斯伯格同學互動的方式。在此謝謝這位友善的老師。在程式人中,提供這樣的訊息絕對有其重要性。

如果要比記憶力、精細功能動作等,我比不上自閉症,若比堅持力,我也比不上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殘缺,因為相對於我們週邊的人,別人都也有比我們好的部分,跟比我好的人相比,我就是殘缺。所以若是以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比較能理解、接受及欣賞所有的孩子。
我常常在想,因為現在的科技還沒有辦法把每個人都變成正常,所以比較阿 Q 的想法就是,幫忙他運用他的特長來生活。
舉一個很簡當的例子,在科學上有一些重要的人,包括愛因斯坦及牛頓都具有亞斯伯格症的特徵,他們對於某些事情上的執著,可以連續花二十個小時在想一個數學問題; 而一個台灣的天才可能花兩小時,我可能花兩分鐘,想不通就算了,丟掉。
所以這些人會成功,執著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把這些孩子的特長結合他們的固著性、固執性。尤其是對於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他們的語言、及某些事物上的理解力相當好, 高功能自閉症在機械性的活動上較好,而理解分析的能力較亞斯伯格症差。
如果能利用他們這些特長,很有可能他們將來較能突破現況,而不是一昧的專注於他的人際關係不好。牛頓他半年不換衣服也沒有人管他,他穿同一套衣服長達半年,不管在任何場合,就算是女王要召見他也是一樣。但是這並不損他在物理及數學上的貢獻。
1、簡潔、明確、肯定的表達方式。
2、明確告知你不喜歡的,以及你可以接受的其他行為。
3、預先告知。
針對以上的這些「對待亞斯伯格」的建議,我覺得在很多方面,或許也是適用在「程式人」身上的,像是可以將 上述的三點歸納為「簡潔、明確、預先告知」,我就認為是與程式人溝通的好方式,
盡可能別假設「程式人」會設身處地的替「同事、下屬或主管」著想,因為這些需要高度的「角色扮演能力與情緒智商 EQ」, 下指令應該態度尊重,但是不要因為「過度考慮個人感受」,而採取委婉迂迴的方式表達,這樣很容易造成訊息的遺失。
有興趣理解該堂課程的請參看陳鍾誠談論亞斯伯格與程式人的共同特質-上課的影片


PS.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教育問題診斷書(1) 也很有意思。可以參考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aspergerhouse/posts/725453190815060

台灣的教育有什麼病?「集體性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這個術語有點長,慢慢解釋。先說明第一個關鍵詞「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

「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跟「高功能自閉症」很像,智商可能很高,學習成就可能很高,但是有以下三大特徵:
(1)人際社會性互動有障礙,如不太理人、無法正確表達感情、對別人的情緒無法理解、欠缺感受能力等等。
(2)溝通有障礙,如無法與人維持有意義的談話等現象。
(3)行為、興趣及活動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闢如喜歡專注於無意義、刻板而重複的動作。

說明:
福特發展出 mass production 之前,工匠有能力製作完成一整個鐘錶、一整輛腳踏車、一整件功能完整的藝術品或器械。達文西可以一邊畫最後晚餐,一邊研究飛行機器,一邊研究植物學、解剖學和流體力學。這是一個「完整人格」的時代。 福特發展出 mass production 之後,每一個工匠只會作一種零件,後來只會作一種動作;人的技藝退化,人的存在也跟著退化。 台灣發展出資優教育之後,每一個家長都急著要為孩子找到「最適合發展的項目」,以便集中精力培養孩子「單點突出」的能力。「學童」先退化成「數理資優班學童」,再退化成「數學資優班」,最後退化成「除了數學之外,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可以學。」――

範例:
(1)「台大紹興街事件」――對自己的情緒有強烈的感受與反應能力,但是對於自己施加在別人身上的痛苦毫無感受能力。 
(2)「百年台大,進軍百大」――喜歡專注於無意義、刻板而重複的動作。
(3)「我是經濟學家,不要問我人道問題。」 
(4)「我是電機系的,當然不懂愛情和婚姻問題。」 
(5)「妳是數理資優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上」。 
(6)「妳別看他什麼都不懂,生活能力零蛋,他可是台灣最出色的數學家,還拿過好幾個國際大獎喔!」

「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以上特徵不是天生的,是後天教育過程被強迫發展出來的;這些特徵在三歲以前看不到,離台大註冊入學日期愈接近,病徵愈明顯,好發期在聯考前後,隨著年齡增長以及財富與社會地位的提升,病徵愈來愈明顯;四十歲以後往往病程發展為不可逆,終身不癒。這種強迫性原來是外界強加的,後來內化為病態人格的一部份,成為一種自發的強迫症。

說明:台灣的「資優教育」屬於「懲罰性教育」的一種――因為妳的數學能力比較好,所以罰你學更多數學,小六讀國一數學課本,高一念高三數學,直到妳厭倦數學,或者成為「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為止。 台大名醫柯文哲因為從小被逼著「出人頭地」,沒有機會想「我自己到底要作什麼?」,以致於「我念台大醫學系,不是因為想當醫生,是我爸爸幫我填的志願,結婚是我媽媽替我相親,至於要生幾個孩子,我太太做的主。但我問自己想做什麼,卻想不出來。」這不是因為柯文哲有病,而是因為社會有病

「集體性『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這種「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是一種全國性的集體症狀,先是全國人一集體強迫學生發展出「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等學生都大學畢業並且將「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內化後,他們就從「集體受害者」的角色扮演「進化」為「集體施暴者」的角色。

 說明:進了學校,輔導老師會幫妳作性向測驗。專家:「這孩子語言能力不好,空間能力也不好,最好是往不需要語言表達和空間理解的方向發展?」家長:「能否舉例?」專家:「寫電腦程式,不需要跟人溝通,不需要瞭解這個世界。」「這不是有點像高功能自閉症?」專家:「胡扯!我說的是比爾蓋茲!」「可是假如他不懂人也不懂這世界........」專家:「當全球首富有什麼不好?」「那他以後怎麼結婚生子,處理夫妻和親子情感問題?」專家:「找婚姻諮商師和張老師。」「他有煩惱、嫉妒別人的成就比他高,怎麼解決這種煩惱跟痛苦?」專家:「找心靈大師。」「假如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怎麼辦?」專家:「問美食大師。」「那這樣他活著跟自閉症有什麼兩樣?」專家:「賺比較多錢!」「賺那麼多錢,卻什麼能力都沒有,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我是諮商師,不是教人生哲學的,妳這個問題要去問哲學系的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