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閱讀媒體報導時,讀者需要建立幾個立場-以關門夾到同學,老師讓她被「打到氣消」為例


看到媒體報導 關門夾到同學,老師讓她被「打到氣消」 ,一文, 身為閱讀者,我期待大家至少可以做到不要被媒體的標題牽著走,閱讀時 "先不要預設這個人是錯的或是對的" ,有些家長認為這篇文汙名化亞斯伯格的名稱。但我覺得閱讀報導時,閱讀者需要建立幾個立場:

1、將標籤視為《對方的需要》確認對方需要的幫助內容。(如:確認憂鬱症者的需求,不輕易給建議或意見)

2、某人的行為就只是他的個人行為。(如:大陸、伊斯蘭、亞斯、過動、新聞報導就是如何?不,只是這一個人的個人問題。)


3、理解所有行為背後都有當事人想做的成因。(說話大聲可能是聽力變差,可能是氣急敗壞)。我理解但可以不預設立場,或不認同,但不批判。

4、能同理別人的不同理,(說真的,如果不是我家孩子有ASD,我也不會這麼深入了解ASD族群的需要。)

以本文為例詳看內文

1-女童友人?張姓男子向《蘋果》投訴表示,據女童阿嬤轉述---轉來轉去的"張姓男子'跟事件的關係如何? 讀者要怎麼解讀???

2.校方否認女老師讓男童「打到氣消」,但坦承處理不當,已予以告誡並取得家長諒解。--當事人的否認卻被拿來當標題。

3.女導師為安撫其情緒,把兩人都叫來,對男童說:「我知道你現在被夾到很痛,你要怎麼處理?」男童作勢要掐女童脖子,女導師連忙制止,並說:「不行,除了頭與胸部不能碰之外,你要怎麼處理?」男童就握拳順勢從女童下巴往上頂。

校長說,女導師見狀也嚇一跳,連忙制止說:「不行,會受傷!」見女童沒有明顯傷勢,就把男童帶到保健室擦藥,當晚即與雙方家長連絡,女導師絕未說過要讓男童「打到氣消為止」,

第三點很複雜所以我就不深入贅述了。但身為ASD家長,我把焦點放在怎麼處理?

我會假想,老師想快速解決紛爭,但孩子的反應卻讓老師措手不及。所以後來老師有做某程度的溝通,以至於當事人和父母都達成某種共識了。 但這延伸到第三者第四者轉述。變成難以還原現場。
我只是臆測,但因為距離當事人關係太遙遠,我無法也不去探索究竟。

身為ASD家長我的選擇是,回到這個ASD的孩子引發的事件,我趕受這孩子確實有某程度的情緒障礙。但這個孩子的行為並不能代表所有的亞斯柏格。而且我會去思考,遇到這情境我是孩子的家長該怎麼辦?是老師該怎麼辦?

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理事黃穎峰醫師說,對於亞斯柏格這一類的孩子
他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就直接告訴他怎麼做。這種衝突的場合 比較好的做法,是老師直接告訴他怎麼做。


三手傳播的情節,說者會加料來合理化自己的發言。但小亞斯該學的真的還有很多。

最後,我看到 公共電視的報導中,表示男童5年級的哥哥經鑑定有亞斯柏格症,男童雖未鑑定但平日行為和情緒反應與哥哥類似, 恩!!原來打人的孩子是不是有亞斯伯格,還沒確定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